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,那便是母亲的呼唤:“春平,醒醒啊,不要再睡了。”
“春平啊,春平,快睁开眼看看,有人来看你啦!”4月27日,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,一位年过半百的妇女伏在病床边上,一边轻轻拍打着躺在病床上的男青年的面颊,一边柔声呼唤着他的名字。
这名男青年就是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、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分局民警―――今年30岁的杨春平。那位满脸沧桑的妇女则是他的母亲、今年已经54岁的戴美仙。
2000年5月8日,为了抢救两名中毒昏倒在窨井中的市政工人,刚刚参加工作半年多、年仅22岁的杨春平不顾个人安危,两次下井救人,最终因中毒过深而昏迷。谁知他这一昏迷便成了植物人,再也没能清醒过来。
“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八年了,2900多个日日夜夜啊!”浙江省公安厅政治部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,杨春平中毒成为植物人后,她的母亲戴美仙和父亲杨兆林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儿子的病床前,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他的名字,盼望儿子能创造奇迹,苏醒过来。
记者注意到,戴美仙的头发有些零乱,脸色微微发青,双手十分粗糙,一看就是长年劳累造成的。再看看躺在病床上沉沉酣睡的杨春平,头发一丝不乱,面色红润,皮肤细腻,身上的衣服非常整洁,连指甲也修剪得十分干净。两相对比,母亲这些年来为儿子付出了多少,早已毋庸多言。
“春平,醒醒啊,不要再睡了。”一阵呼唤和拍打之后,杨春平终于睁开了双眼,喉咙里发出“啊、啊”的低吼声,全身也开始微微地颤抖。但是,他的那双眼睛却始终没有一丝神采,只是茫然、漫无目的地睁着。即便是这样,戴美仙还是笑了,开心地笑了!她抚摩着儿子的额头,轻轻地为他拢了拢本来就十分齐整的头发。
杨春平的医生、余杭第一人民医院内二科主任方海鹰不无遗憾地说:“虽然杨春平各方面的情况都有了好转,会做一定的肢体动作,也有少量的情感反应,但他仍然是一个植物人。距离清醒还有很长很长的时间,甚至可以说希望很小,除非有奇迹出现。”
意识还没有恢复,长时间处于昏迷状态,生活完全不能自
理……八年来,照顾儿子就是戴美仙日常生活的全部。
下井救人中毒昏迷后,杨春平在第一时间被送往余杭第一人民医院抢救。几天后,处于深度昏迷状态的杨春平被送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,经过一个月的救治,病情有所好转,但仍处于浅昏迷状态。接着,南京军医学院脑复苏研究中心又对杨春平进行了进一步的治疗。2002年9月,杨春平回到余杭第一人民医院。
杨春平在医院治疗的这些日子,对于戴美仙来说是痛苦而漫长的。一位民警说:“我曾四次前往医院探望躺在病床上的杨春平,无数根大大小小的管子插在他的身上,旁边放着闪着红灯偶尔鸣叫一声的医疗机器,他纹丝不动,毫无知觉。他的父母日夜守在身边,声声唤着他的名字,天天盼着他醒来,他们连着几天不吃不眠,虚弱无助……”
再后来,虽然依然处于植物人的状态,但杨春平的病情已经基本稳定了。医生告诉戴美仙,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,住院治疗的作用已经很有限了;能不能出现奇迹,关键就要看后面的日常康复护理了。就这样,戴美仙把儿子接回了家。
意识还没有恢复,长时间处于昏迷状态,生活完全不能自理……护理这样的病人,需要付出多大的心血啊!
为了更好地照料儿子,戴美仙把家里的一间卧室进行了彻底的“改造”:狭小的空间里摆放着两张床,一张是专门为春平定制购买的医疗专用床,另一张是普通的单人床。不知道有多少个夜晚,她和春平的父亲都是蜷在那张窄窄的单人床上度过的。没有一个夜晚,她敢沉沉入睡。只要春平有一点动静,她立即一骨碌起身照料:有时是大小便,有时是给他翻身,有时是替他盖好被子,有时是为他擦去额头的汗珠儿……
八年来,戴美仙几乎没有离开过儿子的身边。对于杨春平的父母来说,照顾儿子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全部,治好他已成为他们矢志不渝的一种追求。
守护,似乎遥遥无期;奇迹,也许就在下一秒钟出现……戴美仙坚
信:“春平一定会好起来的!”
“春平,该吃饭了。”下午3点半左右,戴美仙轻轻捏起一团酒精棉,将鼻饲用的针筒仔细擦了一遍,然后转过身,把饭盒端到自己的嘴边,用舌头微微舔了一下盛在里面的流质,觉得温度适宜了,才把淡黄色的流质慢慢倒入针筒,再一点点注入杨春平的鼻管……
如此一餐足足花了20多分钟。房间里悄无声息,杨春平偶尔发出一点声音,那是因为流质通过鼻孔进入体内使他感到不舒服。如今,杨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