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奥运倒计时牌的逐渐归零,连日来,北京奥运安保工作开始全面进入实战状态:进京车船票实名制、地铁设立安检、进京车辆管控,以及收紧入境旅客签证审批等工作陆续开始实行。全部奥运竞赛和训练场馆在逐一进行封闭前最后的地毯式安全检查。虽然有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,北京奥运面临的挑战“将超过冷战以后任何一届”,挑战是空前的,但这些严格、周密的安保措施,确实足以给世界人民一颗安心丸。
我上大学的第一课,系主任讲了一个故事证明语言文字的重要性。巴黎的某个春天,一个盲人举着牌子行乞,少有人理会。一位诗人见此挥笔替盲人在牌子上改了一句广告语:“春天来了,而我什么也看不到!”法兰西民族是个诗意民族,行人看到这段文字,心生怜悯纷纷解囊。中华民族同样是个诗意民族,此类语言文字妙用的典故和谚语也很多,比如:“良言一句三冬暖,恶语伤人六月寒。”
语言乃至眼神和肢体语言,是社会人际交往的具体细节,它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文学层面。就执法而言,法律法规条文严谨理性,读起来冷冰冰的,可具体的人在执行具体的法时,就不能冷冰冰了。对奥运安保,有关部门一再强调要体现人性化。我的理解,人性化应体现在两个方面:一是技术层面的,各种安保设备尽量高效方便;二是具体从事安保的人员,特别是一线的执法民警,人性化需要通过他们的每一句话、每一个眼神、每一个动作来体现。这样的细节,靠法律规章是难以穷尽的,尽管曾有些地方公安部门出台了“执法忌语”,但语言具有极强的变异性,具体的执法场景更是千差万别。能否做到人性化,关键靠民警个人去把握。
让单个民警自己去把握“人性化”,似乎很难有统一标准,无法操作。但是这样的标准说复杂很复杂,说简单也很简单,它不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,只需要人际交往的常识即可。所谓“人性化”执法,就是让接受执法的对象感觉受到尊重而不是侮辱;执法者表现出来的态度是谦恭而非傲慢。每个成年人对这两种形态的判断是很容易形成共识的。
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,由于安保措施的加强,会给本地市民和外来游客带来一些生活上的不便。我想,这种不方便是大多数人能够理解并能够承受的,道理很简单,某户人家洒扫庭除大宴宾客,这家人平常的生活节奏肯定会被打乱。要让更多的人感觉到他们为奥运安保承受的不便是值得的,那么每个从事安保的执法人员在具体执法中,于细节中显现人性化尤其重要。
以公共场所盘查某个公民的身份证件为例,民警能否自由裁量选择性盘查某个公民,法理上尚有争论。对具体执法者而言,这种法理上的争论在现阶段可以不予考虑,但对执法的艺术却应当格外重视。一句“喂,说你呢,把身份证拿出来!”和一句“打扰您一下,我在执行任务,能否让我看看您的身份证件?”产生的效果可能有天壤之别,尽管都是在执法。
大多数被警察盘查的中国人未必会从法律上思考是否被侵权,而是一种本能的情绪反应,感觉是被尊重还是被侮辱。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“面子”,“面子文化”说白了就是人不分贫富老幼,都需要得到外界的尊重而不是相反。一旦他觉得别人特别是代表政府的执法者尊重了他,即给了他面子,那么多数中国人信奉的是“人敬我一尺,我敬人一丈”。
当然,民警做到这一点不容易,因为一个民警每天可能要和成百甚至上千的人打交道,难免会因疲惫而导致冷漠。可是换位思考一下,一个公民被盘查的概率其实并不高,公安民警侦破大案要案,多数人难以有直观的反应,而一次查身份证,一次交通违法处罚,可能使一个公民获得对民警的全部印象。近来一些警察被伤害的案件公布后,网络上竟然未能博得多数网友的同情,那些网友对警察的感觉不好并非他们和警察都有不共戴天之仇,而是他们亲身经历或亲朋口口相传的某些民警执法细节导致的。
国家体育馆那样巍峨雄伟,也是由一块块钢筋混凝土浇筑成的;而奥运安保作为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,同样依赖一个个高质量人性化的执法细节。细节决定成败。
(摘自:法制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