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晚心情烦躁,随手拿起床头的《于丹论语心得》,走进孔子的世界,禅听于丹轻松雅致的讲人生哲学。于丹说,“一个人的视力有两种功能:一个是向外去,无限宽广地扩展世界;另一个是向内来,无限深刻地发现内心,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的太多,看心灵太少。”也许我的烦躁正是来自于外面世界的喧嚣浮躁,而缺乏内心的禅思宁静所致。于是长吸一口气,平静心情,回视内心,体味“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,与贫富无关,同内心相连”的意境。在于丹的涓涓细语中,聆听一个十五世纪宗教改革家青年时代的小故事:
有一天他路过一个烈日炎炎下巨大的工地,所有人都在汗流浃背地搬砖。他去问第一个人说,你在干什么呢?那个人特别没好气地告诉他,你看不见啊,我这不是服苦役――搬砖吗?
他又把这个问题去问第二个人。这个人的态度比第一个人要平和很多,他先把手里的砖砌齐,看了看说,我在砌堵墙啊。他又去问第三个人。那个人脸上一直有一种祥和的光彩,他把手里的砖放下,抬头擦了一把汗,很骄傲地跟这个人说,你是在问我吗?我在盖一座教堂啊。
三个人做的事情是一模一样的,但是他们给出来的解读却是三个层次:工人甲的态度是悲观主义者的态度,他关注的是当下的辛苦;工人乙的态度是职业主义者的态度。他知道自己在砌一堵墙,这堵墙是一个局部成品,他知道要对得起今天的岗位,要对得起他的一份薪水、一个职务和职称,所以他的态度不低于职业化的底线。这就是孔子所说的“器”的境界,作为一个容器的存在他合格了。但是他没有更高的追求。而工人丙的态度是理想主义者的态度。也就是说,他看到眼前的每一块砖,每一滴汗,他都知道这是在通往一座圣殿和教堂。他知道,他的每一步路都是有价值的,他的付出一定会得到最终的成全。此时,他所做的事情绝不仅仅作为一个器皿,而是关系到我们的生命,我们的梦想,关系到我们最终能不能建筑起一座教堂。
由此联想到我们自己,作为高速交警,我们执法的目的是什么?从工人甲的角度回答我们可以得出:执法是为了罚钱;从工人乙的角度回答可以得出:执法是为了畅通,确保人们安全行车;从工人丙的角度回答可以得出:执法是为了一种规则的遵守。你执法的追求是什么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