疲劳驾驶,是指驾驶人在长时间连续行车后,产生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失调,出现驾驶技能下降的现象。
疲劳状态下,驾驶人会出现视线模糊、动作迟缓或有精力不集中、反应迟钝、思考不周全等现象,人的注意力、判断能力和反应能力都会随之下降,容易导致操作不及时、不准确。
当疲劳程度严重时,驾驶人甚至可能短暂睡着,完全失去对车辆的控制,极易导致交通事故。
行车前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,驾车时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固定姿势,长时间行驶应注意停车休息,放松全身肌肉,预防疲劳驾驶。
连续驾驶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。夜间长时间行车应由2人轮流驾驶,交替休息。
冬季驾车时可以在风小的路段,稍微打开车窗一条缝隙,通风透气的同时,也避免了冷空气大量涌入车内。此外,还有效降低了车内外温差,防止挡风玻璃起雾。
夜间行车,光线条件差,加上生物钟影响,容易使人精神犯困。若确实有夜间驾驶的需求,请确保连续驾驶时间不超过2小时。
开车长途出行,应当充分休息,养足精神体力再上路。同时在出行前就要做好行程规划,安排好途中的休息节奏。上路后要根据自己精神状态、体力消耗情况,参考“逢三进一”原则,在疲劳感、困意产生之前就到服务区休息调整,而不是感到疲劳犯困才想起来找地方休息!
推荐文章